调研组一行深入产区了解当地种植情况。
记者 任亚航
日前,广东农业科技特派员(轻骑兵)专家团队走进清远英德市西牛镇,深入生产一线,针对当地县域产业麻竹笋,开展全产业链调研工作。调研组先后走进西牛麻竹产业示范基地、小湾村西牛麻竹笋合作社纯建收购点、英德华笋食品有限公司等,针对种植、生产中的重点难点问题,现场提出解决方案。
产量预计增长20%
当前是英德麻竹笋采收的季节,在小湾村西牛麻竹笋合作社纯建收购点,村民正紧张有序地对竹笋进行分拣、称重。西牛镇党委副书记赖奕进介绍,每年的收笋季,全国许多大货车汇集于此,载走数以吨计的西牛麻竹笋。
英德是我国麻竹笋的主产区,凭借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,其盛产的麻竹笋品质尤佳,被誉为“蔬中第一珍”“岭南山珍”,先后荣获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和“中国麻竹笋之乡”等荣誉。据了解,近两年,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,再加之今年天气十分有利于麻竹笋生长,麻竹笋丰产时间高度集中,整体产量大幅增长。英德市今年的鲜笋产量预计将增长20%,接近150万吨,产值有望突破百亿元。
“只要有块山岭地,将竹苗种下去就可以了,亩投入不到1000元。”英德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奕业说。较低的投入,稳定的收益,让麻竹笋成为英德老百姓最爱种植的作物之一。
2022年,清远市把西牛麻竹笋及英德红茶列为五大百亿产业,2023年和2024年春季,英德市多次动员和组织全市领导干部引领全民掀起植竹热潮,用不到2年的时间扩大种植面积20多万亩。截至目前,英德市麻竹笋总种植面积达86万亩,年产量超过100万吨。
生产以初加工为主
调研组调研发现,虽然英德麻竹笋种植面积不断扩大、综合产值不断提高,但目前还存在品种体系不完善、加工装备和技术落后等问题,制约了产业进一步发展。
“我们90%以上的产品都是以原材料的形式,运往其它产区。产量虽高,但利润都没留在本地。”李奕业坦言,虽然英德麻竹笋种植规模大、产量高,但是受制于品种体系不完善、加工装备和技术落后等因素,产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。
“英德麻竹笋品种体系不完善,也导致了产量、品质的参差不齐。”英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林柏桂介绍,目前英德正在与省农业科研院所合作,进行基因测定,希望能够完善品种体系,从而打造出适合英德麻竹笋产业发展的最佳品种。
广东大西牛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、农村乡土专家陈肯锐表示,目前英德麻竹笋的加工还是以初加工为主,机械和人才是最大的制约因素。“其它产区也面临同样的问题。”陈肯锐说,“整个竹笋产业都偏向于一产,由于整体规模不是很大,科研院所很少有针对的机械,技术生产体系也基本全靠当地农户几十年的摸索。”
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科技特派员(轻骑兵)工作部王莹建议,当地可组织牵头成立县域麻竹笋产业化联合体,由县农业农村部门牵头,农业科技特派员(轻骑兵)、乡土专家等服务力量共同发起组成,积极吸纳种植、加工、销售到品牌建设主要经营主体为成员,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整合,促进资源共享、协同发展,降低产业生产和运营的成本。“英德市麻竹笋研究院即将建立,可以将其打造成为集基因育种、技术攻关、人才培育、推广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。”
降低种植密度可提高单产
此外,针对当地提出的种植、存储、加工、营销方面的问题,调研组一一提出了解决方案。
针对农户提出的麻竹笋如何进一步节本提高单产的问题,清远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谭卫军建议,降低种植密度到15株每亩,同时铺设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降低人工投入。此外,专家组建议,当地政府可把麻竹笋种植技术进行系统的试验总结梳理,形成一套可复制推广的技术体系。
品种选择上,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彭健建议采用多品种、错位发展的产业发展路径,根据用途的不同,选种不同的品种。比如,鲜食可选种口感好、纤维短的品种;加工可选种笋形好,易切片的品种。在存储方面,他提出通过建立冷藏体系来延长麻竹笋存储时间的建议,“一方面可以实现错峰上市,提升产品价值,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集中上市时带来的加工压力。”
目前,麻竹笋的保鲜方式包括腌制、烟熏或制成酸笋等。针对当地提出的麻竹笋速冻方面的需求,彭健认为:“麻竹笋属于大宗农产品,基于成本考量,不适合将速冻作为加工原料的保存方式。”他建议,在笋制品加工和冷冻保鲜方面,与科研院所进行合作,可节约成本,提高产品价值。
在笋丝生产加工方面,彭健指出,目前当地企业使用的是自动切丝机,且使用年限较长、自动化程度较低,建议改造升级成自动定位型,减少人工摆放笋圈,同时可以增加物料提升机等设备,提升自动化水平。
在营销方面期货配资杠杆,广东省南方名牌农产品推进中心主任郑有为建议,当地可以绘制一个系统的采购导图,这样能够让采购商了解当地产业布局的同时,有针对性地进行定点采购。
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爱配资官网观点